中新社香港9月3日電 (記者 趙建華)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張曉明,3日晚在香港青年聯會第22屆會董會就職典禮上發表題為《談怎麼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普選決定》的演講。
  張曉明說,“我的工作要求我經常換位思考。我儘量設想如果自己是一個在香港長大的同齡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出台後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我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這是一個值得歡迎的決定。”
  張曉明說,單從時間角度說,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這一決定就是一個堪稱積極的決定。如果不受任何先入為主的言論影響,正本清源地講,這是一件大好事。
  張曉明表示,不說別的,這個決定進一步敲定了香港2017年可以實行行政長官普選的時間表,它意味著在香港回歸祖國剛滿20周年的時候,普選這一在港督管治香港的一百多年時間里難以想像的願景就可望變成現實;意味著在香港基本法里用“最終達至”一詞描述的不確定的時間概念,可望定格在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上,也就是在保持香港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的中期還不到的時候,香港市民就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
  張曉明強調,這個方案是在當前的“時空條件下”最合適的方案。它是中央政府在廣泛聽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見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審慎提出來的,是按照法定程序確定的,是一個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案。它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是一個“精品”。它也是一個“靚女”,頂多是之前“鎖在深閨人未識”而已。或許準確的說法是“見好就收”。現在更需要有用共同的智慧成功創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普選制度的自信。
  如何分析三個核心要素
  張曉明同時指出,自己也聽到一些香港人說,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規定得比較“緊”,或者說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決定。但緊得有道理、合法理。他分析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普選決定的三個核心要素。
  對於第一個要素——提名委員會的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按照現行的選舉委員會的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而規定。張曉明指,有人說現行的選舉委員會沒有廣泛代表性,是“小圈子”,是保護既得利益集團。這個說法不客觀。
  張曉明說,選舉委員會就是整個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如果說這1200名委員代表性不夠,誰還能在這1200人之外另外提出一份更有份量和影響的1200人名單?包括“泛民”的立法會議員和許多區議員,不也都是現行選舉委員會的委員嗎?如果動輒扣上既得利益集團代表的罵名,這些議員又是代表哪個利益集團呢?“打開天窗說亮話”,無非是他們認為現在選舉委員會中的力量對比於其不利,於是就罔顧事實將選舉委員會“污名化”,進而反對把選舉委員會轉變為普選時的行政長官提名委員會,如此而已。
  對於第二個要素——行政長官普選時,候選人為二至三名的問題,張曉明說,這足以決定普選一定有真正的競爭,一定“有得揀”、“有戲看”。在香港這麼小的地區搞普選,沒有必要搞太多候選人,導致不必要的選舉程序繁複和選舉成本高昂等問題。
  對於第三個要素——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取得提名委員會委員過半數支持的問題,張曉明說,一些人感覺規定比較緊的主要是指的這一條,認為這個提名門檻偏高了。過半數的要求,是從基本法第45條規定中來的。過半數是自然而然的結論。即使不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最合乎邏輯的選擇。
  張曉明還說,普選制度是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在法律之外跟著個人感覺走。香港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推薦法官時,要求9名委員中至少要有7票贊成,比過半數的要求還高。
  張曉明強調,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沒有排除任何政治派別的人參選。即使候選人需獲得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支持的規定,對所有參選人也是一視同仁的。相反,如果把提名門檻的設定與“自己友”掛鉤,一定要確保某個特定的政團或持某種政治立場的人“出閘”,那才是“馬房論”的選舉版,才是真正的不合理限制。(完)  (原標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談怎麼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普選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w18ewwy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