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1日電 (記者 董冠洋)2014年,中國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收穫了沿途的良好回應。人們期待,歷史上曾經帶來繁榮富足的海上大通道,在新的時代串起一衣帶水的明珠,輻射新的活力。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演講時提議,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年伊始,中國邀請印度、斯裡蘭卡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獲積極響應。
  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領導人的戰略選擇。多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海上絲綢之路”起航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甚至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形成覆蓋數十億人口的共同市場,未來或將從“量的擴張”至“質的升華”,實現利益的深度共享融合。
  “海上絲路的復興是重尋與歷史的契合”,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薑景奎對中新社記者說。誠然,這一願景首先在東盟語境下提出,但這並不會是終點。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曾是橫跨大洋、連接歐亞的大動脈。本月,中國外交部首次詳細闡釋了“海上絲綢之路”內涵,即發掘古絲綢之路特有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價值和理念,併為其註入新的時代內涵,以實現地區各國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那麼,海上絲綢之路究竟能給沿途各國帶來什麼呢
  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以此為例或可見一斑。通過攜手打造共同市場,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2013年,雙方貿易額達到4436.1億美元,為10年前的5倍多;相互累計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增速持續領跑。
  放眼未來,雙方經貿升級的“鑽石十年”新局開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在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提出續寫“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輝煌。
  最直觀的是,雙方天然互補的貿易將升級。“如果說中國-東盟過去是‘量的擴張’,那麼未來將是‘質的升華’”,在外交學院教授蘇浩看來,中國-東盟間應形成產銷相連、深度連接的完整產業鏈條,使雙方經濟密切聯繫、相互依托。
  事實上,中國已倡議中國-東盟開展新一批服務貿易承諾談判,力爭到202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今後八年新增雙向投資1500億美元。
  此外,鑒於地緣和技術能力的互補,中國與東盟、南亞甚至更廣地區在推動公路、鐵路、水運、航空、電信、能源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也大有可為。目前,中國官方已倡議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優先為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雙方跨境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可以預見,“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各具稟賦優勢和發展需求,願景的契合、合作經絡的通暢將帶來“1+1大於2”的效應。
  當然,外界也註意到,過去兩年,這片蔚藍大海並不平靜。有人因此擔憂各方合作前景。但在多位專家看來,正如古時絲綢之路在促進貿易的同時,加強了相互價值觀的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復興,將為正視問題、解決分歧破冰清障。
  對於中國而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絕非空談。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動綱領”中,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赫然在列。2014年,官方亦首次將此納入全年工作任務,要求抓緊制定戰略規劃。當前,四川、廣西、海南等十餘省市區已活躍起來,爭搶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機遇。
  歷史和地緣賦予了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切不斷的紐帶。重新煥發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力,深度融合各方利益,增強戰略互信,才能為共同繁榮、發展提供源源動力。(完)  (原標題:“海上絲綢之路”起航 聯動共同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w18ewwy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